首页 > 教育新闻 > 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
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
查看次数:166 次 发布日期:2022-11-22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们常说,比知识更重要的学习,是关于思维方式的学习。而思维的培养需要土壤,需要具体的课程支持和每一个教学现场思维与思维的对话。一所学校如果能如此深耕思维,细作教学,必将构成一种像空气一样存在的思维训练场。我所了解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用1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此提供了佐证。

大量观察课改学校发现,有改革热情和课改行动力的学校并不少,但是能以长期主义精神,12年如一日持续改革的学校却不多。一方面,一些校长、教师待在自己熟悉的课堂里太久了,就可能丧失对新理念、新经验的学习敏感。另一方面,校长的频繁更换常常让刚刚取得一些成果的改革又被推倒重来。从这个层面说,选择一个适合学校的改革项目持续深耕,也许是学校健康发展最好的捷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的思考力课堂完成了一种体系化建构。思考力课堂既有文化因子,又有技术因子。学校循着“润泽教育”的育人哲学,不是就课堂谈课堂,而是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办学理念相呼应,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协同起来,不仅构建了一种渗透于各个学科的具体化、易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框架,还构建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课堂评价体系,以及思考力课堂实施的研训体系。这既表达了校长刘明成带领的教师团队对思考力培养的基本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如何推进一个改革项目的理性认识。

思考力课堂是对新课标倡导的“素养导向、综合育人”理念的响应,是助力“双减”落地的根本性支撑,也是刘明成校长带领的教师团队对课堂本质意蕴的发现和创造。12年来,他们不断吸纳新的理念,迭代升级,在构建范式之外,让人们看到了“温暖”的课堂样态——越来越多的教师尊重课堂上的旁逸斜出,呵护学生的“刨根问底”。这是对学生好奇心和思维力的最大保护。

学校把基于思考力的课堂实践导向了研究。学校建立了课例研究机制、名师工作室机制、工作坊研究机制、骨干教师展示课机制等系列化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他们的研究不是“闭门造车”的行动研究,而是善于借力借智的开放性行动研究。多年来,先后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跟进指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映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就不至于陷入盲目或走入误区。理论研究之于实践到底有多大魅力,其中的深味只有“躬身入局”者自己知道。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具有反思精神。谈到未来的发展,刘明成校长曾说,思考力课堂的待解难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把握学情深化细化思考力培养预案,如何增强教师处置较为复杂的生成性、情境性问题的能力等。他们把问题当作机会和礼物,并不断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本文由 导航巴巴-分类目录-网站提交-网站收录-亿梦网络 发布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dh88.cn/details/1515.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