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新闻 > 王晓玲:2022年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王晓玲:2022年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查看次数:164 次 发布日期:2022-11-27 来源:金融一线

2022年11月25日,以“驭变”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五届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创新论坛”在浙江省诸暨市隆重举行。深圳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副教授王晓玲在论坛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王晓玲指出,保险企业应该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引领下,扬长避短、积极进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贡献更大的力量!

以下是王晓玲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来宾们:

大家好!很荣幸代表保险康养中国广西产业联盟课题组,向各位汇报《2022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如何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保险业的独特优势,使其可以充当养老产业链各方的连接者、数据分析者、资金支持者、产业投资者,有条件整合、搭建完整的养老产业生态链。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时期,保险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2022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主题,是聚焦保险养老服务产业。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从深度老龄化到超老龄化社会,我国预计只需要9年时间。平均寿命延长的同时出生率下降了,养老负担加重。随着独居空巢老人增加,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出现了严重的弱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新时期老年人口的素质不断提高,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保障老年人高质量有尊严的退休生活。

我国的康养产业,从2013年国务院文件中,养老与康养概念被提出,到产业逐步融合,现在已经进入了模式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当前我们康养产业的重心应该逐步落在健康养老层面。同时,与保险企业的连接也日益加深。保险企业不但为消费者提供养老和健康保障产品,还为康养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因此,险企在康养领域并不是要去兜底风险,而是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从保险和康养服务产品的视角来实现突破,满足大众的多层次康养服务的需求。

本年度的产业研究报告,分别从“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养老社区”“保险+养老金融”三个方面,对产业发展及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

保险+健康管理

当前,对健康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认为健康管理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身体状况的动态跟踪,满足人们全生命周期多层次、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有别于临床诊疗服务,疾病预防与病后管理应该成为服务闭环中的重要组成。二是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健康促进,以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治疗为中心,或者说以控制费用为中心。

当前,我们国家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通过财政和社会医保作为主要筹资来源的国家主导的健康管理体系,是难以实现健康管理多元化、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亟待引入新的参与主体。根据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要求,医疗服务由治到防,强调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落实到社区服务体系,健康管理正是养老与保险、与医疗基本保障和商业保障服务实施的重要结合。

这几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困境,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增速逐渐放缓。针对这些困境,保险企业应该调整定位,健康管理应该成为保险的主战场。

我们看到,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了鼓励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健康产业更加注重早期预防,行业内的相关标准也不断地进行完善,给予了健康管理服务更大的定价空间。在此背景下,不少保险公司将健康管理服务融入产品创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当被保险人的健康状态与保险方的保单价值和客户价值一致的时候,才是真正健康的保险服务。

本报告将近期有代表性的一些产品创新案例进行了汇总和分析,筛选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享。

第一类的产品创新,是融入健康管理的交互式保单。第一个案例,是一款结合癌筛的重疾险。与传统重疾险不同,它不仅提供疾病发生后的经济补偿,还提供了全链条健康管理服务。它的特色在于:事前提供早预防、早诊断的健康管理服务。投保人按合约规定,到指定的体检机构进行健康评估来控制癌前病变,符合要求的,将享有保额倍增的机会,同时也提供有针对性、精准的健康风险评估和疾病筛查服务。事中,提供规范的治疗和绿色通道服务。事后,发挥保单经济补偿保障功能,并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特定疾病保险金的可选择责任。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可穿戴的重疾险。通过引入可穿戴设备和健康分算法,对保单客户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进行评估,为寿险承保中的死亡风险提供不同以往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观察客户健康积分达成的情况,为保单中相关责任的保额提升提供了依据。此外,通过可穿戴健康设备,为代理人创造了更多与客户的互动场景,让代理人或者亲朋好友更多地关注被保险人潜在的健康风险。长期关注,定期提醒,关键时刻具有救命的巨大价值。

第二类型的产品创新,是带病体健康险。其中一个案例,是保障癌症患者群体疾病进展之后的特定药品费用保险。这个保险是联合大型药企、药品流通商和保险公司,推出前列腺癌特定药品费用医疗保险产品,搭建了面向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与医疗管理闭环。当患者的病情进展的时候,除了能够提供现阶段最新的药品和费用报销的保险责任之外,还站在全病程管理的角度,对患者的疾病状态进行跟踪和管理,提供相应的服务。

另一个案例,是一款针对肝病人群的癌症费用医疗保险。目前,市面上面向普世人群的健康险,往往是将慢性肝病人群作为拒保体,因此针对这类型人群的医疗保障特别稀缺。针对肝病人群开发的癌症费用医疗保险,不但可以给这个类型的客户提供患病之后治疗费用的保障,还会为他们肝占位的全病程提供服务管理,为患者提供相关医疗专家的疾病管理服务以控制病情,形成了服务闭环。以上这两个案例,都是专门针对带病体的健康保险产品。

除了融入健康管理的产品创新之外,近年来保险公司跟健康管理机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人保健康为代表的外包模式;第二种是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战略合作模式;第三种是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自建体系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都为行业中的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当前,我们国家保险加健康管理协同发展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健康管理的数据来源单一,而且缺乏有效的整合,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尚没有成一个体系,没有标准化。另外,慢病的预防服务供给不足,市面上带病体保险产品仍旧较少,健康服务产品相对还是有限的,未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因此也期待未来在相关领域,能出现更多新尝试及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保险+养老社区

我们国家的保险养老社区,从2007年开始探索,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保险养老社区的投资建设已经较为成熟了,共有17家保险公司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提供的床位数超过8万张。

总体来讲,养老社区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泰康人寿、中国平安等推出的重资产型的养老社区;二是由光大永明、大家保险等推出的轻资产型的养老社区;三是太平人寿、合众人寿等推出的轻重资产协同型的养老社区。

在养老社区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来看,产品的门槛较高,费用较高使得受众群体仍旧较少,养老社区的配套医疗设施也不够充足。优质的普惠性的养老服务供给欠缺,好的养老社区一床难求。此外,专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保险养老社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加快发展嵌入式的社区养老服务,推进轻重资产结合的运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加大医疗护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其次,要应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推进智能技术与养老社区的结合,构建智慧社区。第三,要加速推进普惠型的养老社区建设。

保险+养老金融

当前,发展养老金融的意义十分重大。课题组围绕跟保险行业密切相关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分析。我们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探索历程进行了梳理。

2008年,开始在天津滨海新区实施补充养老保险的试点,但是这个试点的结果并不是特别好。所以,2018年进行再探索,开展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1年,又开展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22年4月,开始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2022年的11月,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正式落地。

截至2022年的7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累计投保件数接近21万件,累计保费达到23.5亿元。

我们也梳理了保险公司当前的一些机遇和挑战。机遇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出,保险公司在行业内是有自身独特优势的,因为只有保险公司能够开发和销售养老年金产品。另外,在长期的资产管理上,保险公司具有精算方面的强大优势,保险投资本身就是遵循安全收益的原则,跟养老金融产品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另外,保险公司享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国家出台了《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但是,保险公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监管部门对养老金的市场准入是有资质要求的,对产品的形式也有要求。目前养老金融市场,除了保险公司参与之外,还有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初步形成跨业竞争的格局。所以,不但要做好同业竞争的准备,还要做好跨业竞争的准备。

另外,养老金市场也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一方面,缺乏受众面广的养老保险产品,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投资的收益水平有待提高。这就对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也尝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比如说,从客户的角度,要提高养老服务的水平。要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同时,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拓宽个人养老资金的来源。此外,还要普及养老金融知识,加强个人养老统筹规划的指导。

展望未来,保险企业应该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引领下,扬长避短、积极进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由 导航巴巴-分类目录-网站提交-网站收录-亿梦网络 发布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dh88.cn/details/2123.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