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新闻 > 丧偶式育儿vs育儿合伙人
丧偶式育儿vs育儿合伙人
查看次数:121 次 发布日期:2023-03-30 来源:新浪育儿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妈妈是中学班主任,爸爸因为在外地工作,所以我小时候基本上是跟着妈妈一起生活的。印象中,妈妈给予她学生的时间永远比我多,每当妈妈去上晚自习时,就会把我一个人锁在家里让我睡觉。有一天晚上打雷,我吓得大哭,最后是邻居听到了哭声,才把我妈妈从学校教室里找回家……

我的童年,就是在和妈妈学生的“争宠”中度过的。

后来我稍微长大一些,爸爸因为工作调动回到家里,我才感受到父亲的存在与陪伴。爸爸天天骑着自行车载我去上学,虽然自行车的后座特别硬,但我心里特别美。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特别自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这些都和与父母的沟通少有很大的关系。直到自己当了妈妈后,我才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我会经常主动去找父母沟通,想尽力去弥补童年的缺失。

之前看到网上有人总结了中国女性的四大“不幸”:丧偶式育儿、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自从升级成为妈妈后,我对丧偶式育儿才有了切实的感悟。

所谓丧偶式育儿,就是一些家庭在有了孩子后,由夫妻一方养育孩子,另一方长期缺席的育儿现象。在中国更多表现为母亲独自承担育儿重任,父亲长期缺席。

不少家庭的父亲忙于事业,几乎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更有甚者连孩子上几年级了都不知道。身边很多女性自从成为母亲,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父爱如山”——父亲就像山一样,待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妈妈不得不承担起大部分教育孩子的任务。

看到这里,各位请扪心自问:“你们家的爸爸上一次陪伴孩子学习是什么时候?上一次陪伴孩子玩耍是什么时候?”答案可能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上天给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只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这句话形象地勾勒出丧偶式育儿这种社会现象。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案例和悲剧。而这种育儿模式,也让不少女性失去自我,家庭变得岌岌可危。

马丁说:

丧偶式育儿听起来是批判父亲的,很不好听,其实这更像是一种心酸的自我调侃。丧偶式育儿,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被动式丧偶和主动式丧偶两种情况。

被动式丧偶就是顶着一座压力大山,拼命打拼只求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导致被动地从育儿合伙人团队中分离出来。我本身也是这样,有时候录完节目回到家已是凌晨,孩子们早都睡了,我只能悄悄地看两眼,偷偷亲一口。这是工作特性与社会压力导致的,其实是很无奈的选择。所以我的太太就独当一面地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这可能就是一种分工,不管在外工作,还是像全职妈妈一样在家工作,都非常不容易。

那什么是主动式丧偶呢?说实话,很多爸爸(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职业女性)在外工作很累,回到家如果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还好,但是如果回到家是“老婆孩子一锅粥”,就很不想面对了。试想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再带孩子,就会觉得一整天都在工作,没办法放松。我得承认,很多父亲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上班,你带娃”“我挣钱就够了,别的事情都是你的事儿”。所以,回到家后就习惯了先自我放松,不管孩子的事情,甚至有的爸爸下班干脆都不回家。“我累了一天,还不能放松一下,喝杯小酒,唱首小歌,玩会儿小游戏?”

久而久之,爸爸们习惯性地把孩子的一切事情主动进行职责排除,觉得孩子的事情都是妈妈的职责,对于育儿就会渐行渐远,甚至和自己的伴侣也会渐行渐远。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主动式丧偶还是被动式丧偶,都是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爸爸的责任就是要挣钱养家,妈妈的责任就是生孩子、养孩子。此种模式已经延续千年,但是传统的都是正确的吗?

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能重来。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爸爸提供的物质条件,陪伴孩子真的比在外应酬更加重要。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应当对孩子的教育担当起责任。

来源:接力出版社授权选载于《育儿合伙人》

本文由 导航巴巴-分类目录-网站提交-网站收录-亿梦网络 发布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dh88.cn/details/4996.html
标签: